1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
在设计前应对苗圃地范围的历史、现状、地形地貌、土壤、植被、气候、水文、等自然条件和居民点、交通等社会条件进行现场踏勘与调查论证,提出苗圃地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。
2 园林苗圃的区划
根据育苗生产需要,苗圃应划分为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两部分。
2.1 生产用地区划
生产用地是苗圃中进行育苗的可耕作区域,即育苗区。作业方向应根据圃地的方向、地形、地势、坡向、主风方向和圃地形状等因素综合考虑,一般情况下,长边采用南北方向,坡度较大时,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。占苗圃总面积的75%以上。
2.1.1 播种区
播种区是培育播种育苗的区域,应选择全圃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最好的地段,最好选择平坦、坡度小于20,接近水源、灌排方便,土质最优良、土层深厚、土壤肥沃,背风向阳,管理方便,靠近管理区的地段。
2.1.2 营养繁殖区
该区是培育扦插苗、压条苗、分株苗和嫁接苗的区域,要求与播种区基本相同。主要选择在土层深厚、地下水位较高、灌排方便的地方。
2.1.3 移植区
由播种区和营养繁殖区繁殖出来的苗木,需要进一步培养成较大的苗木时,便移植到移植区中进行培育。面积约为育苗面积的10%~15%,一般设在土壤条件中等、地块大而整齐的地方。同时依据苗木的不同生态习性,进行合理安排。低矮而较小的苗木,应安排在较干燥、土层深厚、土壤条件较好且靠近管理区的地方;相对较大,培养时间较长的苗木可移植在土壤相对较差,远离管理区的区域。
2.1.4 引种驯化区
用于栽植从外地引进的园林植物新品种,主要是观察其生长、繁殖、栽培情况,从中选育出适合本地生长、栽培的新品种。面积约占育苗面积的2%~3%.对土壤、水源条件要求较严,应安排在最好环境条件的地区,且靠近管理区,以便于观察记录。
2.1.5 母树区
为了获得优良的种子、插条、接穗等繁殖材料而设立的采种、采条的母树区。对栽培条件、管理水平要求较高,占育苗面积的2%左右。可利用,土层深厚、土壤肥沃、地下水位较低的零散地块。
2.1.6 大苗区
是培育植株的体型、苗龄较大并经过整形的各类大规格苗木的区域,占育苗面积的75%左右。特点是株行距大、占地面积大,培育出的苗木大、规格高,根系发育完全,可直接用于园林绿化建设。一般选在土层较厚、地下水位较低、地块整齐、运输方便的区域。
2.1.7 温室和大棚区
该区投资较大,但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。在高寒地区可一年四季进行育苗。主要选择在距离管理区较近、土壤条件好、比较高燥、背风向阳、光照条件较好的区域。
2.2 辅助用地区划
辅助用地亦即非生产用地,主要包括道路系统、灌排系统、防护林及管理区用地,直接为苗木生产服务。
2.2.1 道路系统
是连接各作业区域之间及各作业区与管理区之间的纽带。应以保证车辆、机具和设备的正常通行,便于生产和运输为原则,并与灌排系统和防护林带相结合,尽量做到少占土地。一般圃路占地面积不应超过苗圃总面积的7%~10%.
